Nginx官方发布“避免10大NGINX配置错误”中,推荐nginx.conf配置为:

http {

    upstream node_backend {
        zone upstreams 64K;
        server 127.0.0.1:3000 max_fails=1 fail_timeout=2s;
        keepalive 2;
    }

    server {
        listen 80;
        server_name example.com;

        location / {
            proxy_set_header Host $host;
            proxy_pass http://node_backend/;
            proxy_next_upstream error timeout http_500;

        }
    }
}

即使没有负载平衡或在一台机器内,也要启用upstream{}块,它解锁了几个提高性能的功能:

  • zone指令建立了一个共享内存区域,主机上的所有 NGINX 工作进程都可以访问有关上游服务器的配置和状态信息。几个上游组可以共享该区域。
  • server指令有几个参数可用于调整服务器行为。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改变了 NGINX 用来确定服务器不健康并因此没有资格接受请求的条件。在这里,如果通信尝试在每 2 秒内失败一次(而不是默认的每10 秒一次),它就会认为服务器不健康。
  • 我们把这个设置和proxy_next_upstream指令结合起来,以配置NGINX认为的失败的通信尝试,在这种情况下,它把请求传递给上游组的下一个服务器。在默认的错误和超时条件中,我们添加了http_500,以便NGINX认为来自上游服务器的HTTP 500(内部服务器错误)代码代表一个失败的尝试。
  • keepalive指令设置每个工作进程的缓存中保存的与上游服务器的空闲keepalive连接的数量。默认情况下,NGINX 会为每个新的传入请求打开一个到上游(后端)服务器的新连接。这是安全但低效的,因为 NGINX 和服务器必须交换三个数据包来建立连接,并交换三个或四个数据包来终止它。在高流量时,为每个请求打开一个新连接会耗尽系统资源,并且根本无法打开连接。修复是在 NGINX 和上游服务器之间启用keepalive 连接——而不是在请求完成时关闭,连接保持打开状态以用于其他请求。这既减少了源端口用完的可能性,又提高了性能。该参数设置为块中列出的服务器数量的两倍。